截至2022年4月中旬,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,只有15.4%的应届毕业生签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,这一数字低于去年的18.3%。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中,46.7%收到Offer,低于2021年的62.8%。2022年就业形势比以往更为严峻。
“高校毕业生的CIER指数(就业市场景气指数)创了新低,比2020年一季度还要低。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。
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、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告诉记者,今年一线城市受疫情影响大,尤其是长三角、珠三角,以往是高校毕业生吸纳量较大的城市,今年这些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正受到冲击。
“今年春节后,各大城市疫情反复,互联网和教培等以往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行业裁员,均构成不利影响。”毛宇飞告诉记者,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1076万人,同比增加167万人,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。但工作机会正在缩水。疫情之下以餐饮娱乐酒店旅游航空为代表的服务业普遍不景气。过去政府左一锤右一锤把很多企业搞得奄奄一息。包括互联网企业,地产链,教培,游戏……等。就业市场用人需求很不乐观。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急剧萎缩。。
智联招聘做了一份有1.8万份样本的大学生就业调查,结果显示,2022年毕业生供给侧明显承压。其中,61%的毕业生认为找工作非常难,就业是非常有压力的一件事。
“目前一半的毕业生没有拿到offer,他们的期望月薪正在下降,签约月薪降幅更高。今年愿意去中小微企业的人也在增加,2022年选择微型企业、小型企业的毕业生占比3.6%、34.4%,高于2021年的1.8%、28.7%。“这正是就业压力加大下的务实选择,与期望月薪下降表现一致。”李强说。
与去年相比,今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明显上升。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,2021届选择深造的硕士研究生只有4.3%,今年提升到11%。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,创下历史新高。而2022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仅120万左右(2021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为117.7万)。2022届考研“上岸”率仅为26%,仍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。而本年100多万研究生毕业就业形势也不乐观。
就业市场内卷导致当前学历升级现象严重,很多地方招人只要博士、硕士,即使人大的学生,本科生毕业后选择不就业,继续考研究生的比例也在增加。因此考研热很有可能变为考博热。当前博士仍稀缺,且薪资比硕士高1倍,很多人因此选择考博。
目前的形势容易让人想起四五十年前,那一场荒废无数青年一生的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”运动。实际上中共从2019年就开始铺垫【新青年下乡】,号称要组织千万青年下乡。这几年虽然是雷声大雨点小,但随着墙内经济撤底崩溃,中共为了解决大量城市人口失业问题,【新青年下乡】恐将很快大规模推广至全国。
中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表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》白皮书,鼓吹新青年到基层一线体验生活,疑似吹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.0的号角。